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定程度的增强。
——以赛亚·伯林
● 晨光熹微
4月21日下午,受浙江财经大学心雅通识学会邀请,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李钧老师为我们解读了《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本书,该书由以赛亚·伯林在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
沙龙开始,先是击鼓传花开场,主持人抛出了“对浪漫的看法”这个问题,同学们的答案多种多样,对浪漫的定义不同,看法也不尽相同,有同学讲述了他认为的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关系,有同学觉得“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一种浪漫,还有同学分享了自己对书中句子的一些看法。其间,不时穿插的李老师和同学们的有趣互动,也使得整个沙龙的气氛十分轻松活跃。
● 烈日骄阳
接着,是李钧老师的导读时间。李老师以“爱情”为切入口,结合生活实际指出了浪漫主义的第一要素是与众不同,即个体之间的差异。他以“你怎么知道你的伴侣爱的是你而不是别人”这个简单而又有哲理的小问题入手,指出恋爱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与众不同”。但凡参与到“爱”这件事的过程中的人都是浪漫的,这也是爱情与浪漫为什么分不开,而浪漫又深深植根于人性,所以爱是人性的一部分。
浪漫主义的第二要素就是激情。浪漫的人由情感主导,他们激情、奔放、热烈,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绪,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浪漫之中。我们的很大一部分行为都是我们的情感在支配着我们的理性。
然后,老师用李商隐的诗举例,李商隐的诗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字字句句都体现了美。李老师指出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反叛,例如巴赫、贝多芬、海顿的音乐,优美的芭蕾,这是理性的、一般性的、整体性的、对称性的、充满均衡感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而浪漫主义则由感情主导,强调个性当先、打破常规。古典主义有很强自我节制的能力,对自己、对他人都很有压迫感,但同时给人以高贵、优雅的感觉。正因如此,18世纪古典主义对人们造成思想上的束缚,为挣脱这一束缚,浪漫主义便开始出现。
李老师又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举例,即没有人可以永远活在爱当中。如果是浪漫主义的,罗叶应该私奔,但是古典主义的莎士比亚却用了古典主义里最浪漫的方式给了他们结局。
最后,李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柏林的生平。柏林是一个一生顺遂、情感敏锐、才华横溢又幸福美满的“人生赢家”,他的浪漫和才华也影响后世。尽管浪漫主义自由奔放,但是狂放的情感的消极方面就是过度关注自我,极端如法西斯主义,这也是李老师提醒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 星月交辉
读后感:
1、浪漫主义是自由的号角,就像发愁的海浪仍然狂奔着堆出一个又一个高潮。
2、万物有本然
终不为他者
浪漫与自由是对不完美的体谅
3、今天听了老师对浪漫主义的一些看法。我对浪漫主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浪漫主义具有与众不同、情感、焦虑感等特点。相对于古典主义它更加自由、开放、没有很多节制。我认为一个人越有艺术涵养,他就会越浪漫,也就是老师说的他的“浪点”会比常人更高,他的眼界也会更高。这样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更丰富,更具有幸福感。今后,我会一点一点地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仪式感,多去享受艺术的美好,提升自我的涵养,让浪漫在我的生活中绽放出它的光芒。
4、对古典和浪漫有了一定的区,这对我欣赏音乐、戏剧都有很大帮助,很多事情我们不去探索就永远不知道它的内涵,我会好好继续阅读这本书!
简言之,浪漫主义是统一性和多样性。它是对独特细节的逼真再现,比如那些逼真的自然绘画;也是神秘模糊、令人悸动的勾勒。它是美,也是丑;它是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拯救社会的工具;它是有力的,也是软弱的;它是个人的,也是集体的;它是纯洁也是堕落,是革命也是反动,是和平也是战争,是对生命的爱也是对死亡的爱。
——以赛亚·伯林
愿浪漫不死,爱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