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新培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着力打造优而精的高水平通识课,心雅通识学会特别邀请到叶舟老师,一同深入探讨通识教育课程背后的理念与深刻思考。
教师简介
叶舟,文华创新学院执行院长。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ERP模拟演练》的课程负责人,浙江省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浙江财经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主要研究兴趣集中在大数据挖掘、管理信息化、算法管理、高教管理等领域,在《Computer Communications》、《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国内外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历年来主持国家级一流在线课程1项、主持省级一流课程5项、主持省部级教改项目4项,参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项目近20项。主要讲授ERP模拟演练、像企业家一样思考、创业基础、人力资源管理沙盘等课程,主编并出版省重点教材1部、省规划教材1部、省新形态教材1部、校级重点教材1部。

课程介绍
《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其前身是经济管理类的专业选修课《ERP模拟演练》,现对其作了相当程度的调整,成为了一门决策仿真类的开放型实验课程,以适合各类非经管类专业同学的学习。
课程秉承我校“宽口径、厚基础、强应用、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设计,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性跨学科实验课程。课程中的学生分为6个小组,分别模拟六家集团企业,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互相经营对抗。最终结果为各个小组在完全自主决策的基础上,相互博弈得出,不存在标准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在不同形式下的各类知识应用情况。学生在经营中会经历亏损到扭亏为盈的过程,也会出现持续亏损最终破产的情况,重点在于学生在主动探索过程中的感悟。
采访与交流
(1)课程的讲授中,您是否经历过有关教学和讲授的困难?您是如何处理的?
在开设通识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学生们往往基于课程的实用性和学分高低来评价一门课程,对于那些看似与他们的专业不直接相关的通识课程,他们可能会认为其缺乏实用性,甚至将其视为混学分的手段。
然而,我们开设通识课程的初衷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在未来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触类旁通,丰富他们的知识框架,避免过度专注于某一领域。因此,我们尽力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并基于这些知识构建他们的认知体系。
为了解决学生缺乏兴趣的问题,在《像企业家一样思考》这门通识课程在课程设计之初就做了专门的设计,并采用了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企业家的角色,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企业家的思维方式。
最初,我们采用了手工沙盘的模式进行教学,但后来发现专业性要求太高,对非专业同学来说财务报表很难完成手工编制。因此,我们改进了模型,并进行了多次测试。为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我们为学生设置了特定的职务,并让他们与其他组的同学形成关联。
在模拟经营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到经济的复杂性。我们选择模型时非常谨慎,既不能让模拟过程过于简单以至于学生轻易就能赚钱,从而失去教学效果;又不能让模拟过程过于困难以至于学生破产而无法继续参与。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感受到破产威胁的同时,又能从中学到知识。
因此,尽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中涉及到的细节却相当复杂。我们一直在努力优化教学方式,以提高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

(2)您认为在当下所谓“内卷”的环境下,通识教育的意义主要在何处体现?如何能让学生把通识课学习的内容和所学专业相结合?
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他们去探索那些看似与自身专业不直接相关,却能极大丰富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科。当前本科教育表现出过早且过度专业化的倾向,导致许多学生在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学习,结果往往只是浅尝辄止,难以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理论上,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更适合在研究生阶段进行,而本科阶段则应当更加注重通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广泛兴趣和深厚基础的学生。
未来社会的快速变化,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将深刻影响各行各业的发展。例如,双减政策的实施导致外语培训行业大幅萎缩,外语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境。这一变化不仅源于政策调整,还受到人工智能翻译技术发展和生育率下降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外语专业毕业生中,仅有少数佼佼者能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大多数人则面临转行或调整职业方向的挑战。
通识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通过广泛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未来的职业转换或深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通识教育还能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更加从容不迫。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人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知识。这种倾向导致人们的认知逐渐固化,思维变得狭隘。通识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打破这一局限,让他们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知识,从而拓宽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通识教育不仅是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补充,更是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