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20日是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慕课宣传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播发新华社有关慕课的集中专题报道。4月18日,《新闻联播》推出时长2分19秒的慕课专题报道。这是慕课在全国的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000门,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逾1100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中国高校慕课总量、参与开课学校数量、学习人数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慕课大国。
“慕课宣传周”活动开展以来,人文学院师生热切关注了各大媒体有关慕课的集中专题报道,慕课这一引发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变轨超车的教学手段引发了全院师生的热议。
王泉老师:慕课存在诸多优点,在教育界及学生群体中受到热捧,新闻联播与新华社也开始关注并做了相关推介,通过学习,了解到了许多慕课有关的知识。
王芮楠老师: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深度融合并直接显现在我国慕课的发展中。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慕课发展已跑在世界前列。慕课使用只需网络,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打破了围墙内的校园课堂,让每一个人不论时间地点都能灵活机动的享受知识的海洋,推动实现终身学习。慕课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东中西部高校共享各类课程资源,缓解各地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思政慕课以及混合式教学思政课收到学生追捧,学生可以在慕课平台中享受到其他学校的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师生也在新型思政课中找到教学与学习的魅力乐趣。
学生代表
17汉教张凤娟同学:慕课打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通过依靠网络平台学习,使不同身份职业年龄的人得到交流,解决了地区之间教学质量差距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学生的互动加强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慕课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自主选择权扩大,选课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这样一种不同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的推广,必能使很多人从中受益。
16广告刘雨晴同学:当我们提到慕课时,或许都不会陌生,尤其对我们大学生来说,这种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结合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恰恰是我们都需要的。并且,当我们处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资源与网络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关键在于,在线教育并不仅仅是将授课内容搬到网上,慕课作为一个平台,只是提供了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无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倘若仅仅改变学习方式,线下转到线上,并不会很大程度地推动教育发展,学习模式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高等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6广告齐文灿同学:说起慕课,我会想到浙财抢网课的激烈竞争,抢到一节尔雅就是好运的象征,为什么呢?因为尔雅网络远程授课,远程签到,不用出门,不管外面什么天气什么时间,这是多幸福的事情!慕课平台就这样方便的网络课程,省时省力,尤其智能客户端普及的大学校园里,慕课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不受任何限制,我甚至可以在操场上看口语网课视频,在走路的时候听文学精读。慕课上来自全世界的老师,他们讲授着各类专业的知识,能和他们在线交流,和全世界听了这堂课的同学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上课,这真的是“地球村”时代里新奇的学习方式,也许都拿着手机,但我在偷偷学习...
17广告孙颖同学: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一句人人明白的真理。但是往往现实的生活中,这句话的实践,除了个人的恒心,更多的受到生活条件,学习条件或者教学条件的限制。山区的孩子接触的知识永远不及城市的孩子多,西北地区的教育大都不及东南地区的发达,这些地域和经济水平一直都是学习知识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今慕课的推行,逾越了这个鸿沟,让知识成为一个人人可以获得的共享资源。只要想学,大量的资料信息都可以获得,西藏,山区不再是知识水平低的标志。获取知识的面前,没有偏见,没有等级,人人平等。慕课,给每个人带来了机会,但也有一定弊端。由于获取知识变得便利,知识的稀缺和渴望就会减少,也会越来越不被重视或者渴求。无论怎样,慕课的推行无疑是一大壮举,希望能够珍惜机会和来之不易的条件,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