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教师参加第五届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
2021年5月8日,第五届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武汉大学开幕,来自全国120多所高校的400多位代表相聚珞珈山共同探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多样性途径及未来发展。我校教师代表法学院田东奎教授、公管学院叶伟巍教授以及通识教育中心夏晖老师等5位师生参加了会议。

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是中国高校自愿组成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组织,旨在推动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增进高校在通识教育领域的相互交流、协作与支持。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当时称之为“四校联盟”。2015年,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2016年联盟第二届大会在清华大学举行。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六所高校加入联盟,“四校联盟”发展为“十校联盟”。
通识教育联盟已分别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举办过4届年会,探讨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培养制度”、“通识教育与‘双一流’建设”以及“本科教育与通专结合”等问题。联盟成立6年来,推动了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积极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道路,初步建构起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大学培养制度。
2021年5月7日至9日,第五届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年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多样化探索。会上参会者就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基础性与高阶性、目标性与超越性、人文性与科学性以及通识课堂与通识文化之关系等问题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多样性途径和未来发展。武汉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李建中说,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未来发展,借用老子《道德经》的话语方式来表述,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立德树人;“二”是方法论,是博通与兼和,所兼和的二元包括“人”与“才”、“通”与“专”、“知”与“行”以及“人文”与“自然”等等;“三”是通识教育的多样性,而“三生万物”则是由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观、方法论和多样性所滋生出的蓬勃生机、灿烂前景。
在本届年会上,有43所高校提交了加入申请,最后确定8所高校成为联盟新加入成员。至此,通识教育联盟已经有60所高校加入。我校自2017年加入大学通识教育联盟以来,积极开展与联盟高校的交流,以及在优质资源共享、学生校际交流、教师互访学习、通识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合作,有效推进了学校通识教育改革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