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我校通识课程建设,12月13日教务处通识教育中心举办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验收交流会。会议由教务处处长贺武华主持,评审专家组和50多位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参加了交流会。
本次答辩交流会主要由五位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负责人进行汇报。首先由鲁建坤老师做“财政与社会”的成果汇报。作为2019省级线下一流课程,“财政与社会”的主要特点在于“常识+专业”以及“专业+思政”。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团队将政府行为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将原本生涩的专业知识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由点到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认知思维。而对于专家组“拼盘课如何拼?多人如何进行课堂交流”等提问,鲁老师回答:“教师团队每人各有所长,在围绕核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变通;在课堂交流方面采用多种方法,包括邮件及微信交流,课堂的探讨发言”等。
接着由信智学院刘亚楠老师进行“智能时代”的验收汇报。“数据是人类建造文明的基石,用数据的思维方式适应新时代是这门课程的目标。”教学形式灵活有趣,以问题为导向,将案例引入教学,探讨数据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以团队合作和共同讨论为中心,多方面实践加强,思政元素贯穿其中。面对专家组关于“在教学团队人员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进行教学难度的评级和激发老师的积极性”的提问,刘老师回应:“在共同进行课程内容制定的基础上,每位老师负责自己的班级,并有所创新。”
第三位展示的是“批判性思维”的叶伟巍老师。 “三思而后行”,思维是一切做出选择和行为的重要前提。课程围绕思维的定义、如何看待思维等内容展开,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另外叶老师提到培养思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门课程希望能为这个过程撒下种子。对于“课程组教师水平不一”的问题,叶老师谈到本课程所使用的课件、考核都是一贯的,同时教学团队成员全部聚焦研究思维,思维教育的理念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第四位进行汇报的是“沟通与写作”的吴智斌老师。吴老师主要谈到以下几点:一、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对学生沟通思维、写作思维以及应用思维的培养;二、教学方式上,自创坐标系法,包括纵向(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和横向(以国内为起点,城市到国际)。三、教学团队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层面的集体备课包括教学案例的分享会随时在进行。四、课程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要求,教材任务驱动带动知识点,然后再去运用。同时从教学效果看,不少同学对这门课程十分认可的。关于教师水平不一的问题,吴老师回答到目前通过跟班听课、ppt共享、考核试卷相同等方案来弥补。
最后进行汇报的是“中外文学经典研读”的汤燕君老师。汤老师主要提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以助益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名师、教学新秀、优秀教师为基础,以老带新,择优留教;其次,在课程特色上,体现辐射性,立足中国,辐射古今中外不同体裁,同时交叉融合,做到文学文明文化的融合和多学科融合;第三,在教学方式上,老师进行示范研读,从而展开研讨式教学。教学模式上强调多空间的教学联动,线上线下教学相配合;第四,自编教材《中外文学经典十六讲》,以时间为经,作品为纬,通过文学的发展,去展示文化文明的进程;第五,课程评价强调过程化,创新化评价,“以德示人、以情动人、以志激人、以美化人”““”“多元融通,知行合一”等。
最后是自由提问交流环节,与会老师就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如“通识课程教学内容安排”、“通识课如何吸引学生”、“如何评价通识教育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交流和讨论。
此次交流会,为广大通识课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学校通识课教师教学水平,提升通识课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文案|庞迎
摄影|庞迎 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