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教务总览通知公告审核评估教学安排实践教学教学建设教学督导(系统登录)制度法规培养方案服务专区
 
  首页  
 
 教学动态 
 
  教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通识教育师资培训:我对通识课程的一些思考(回顾)
2021年04月30日 13:48      浏览:

 

427日下午,通识教育师资培训讲座乘着春风如约而至。此次,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云端分享他关于通识教育教学的亲身经验和看法。

吴教授从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入手,开启了本次讲座。首先,吴教授指出大家对通识课普遍存在的两方面误解:一是简单地将通识课看作是跨专业选课,二是认为通识课仅仅是混学分刷绩点的“水课”,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太大帮助……因此,消除对通识课的误解是推广通识教育的第一步。

接着,吴教授简单介绍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包括“芝加哥模式”和“哈佛模式”。“哈佛模式”包括文史哲理等八个模块,学生需要在每个模块之间选修若干门课,并且在本科前两年不分专业,全部进行通识课程的学习,大三再进行专业课的学习。而“芝加哥模式“,是运用经典阅读模式,让学生在若干个课程系列中进行选择,这样让学生能够阅读到更多的必读经典,以此让学生具备一个美国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在吴教授看来, “芝加哥模式”比“哈佛模式”更好,适用范围更广。

说明: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19747970(1).png

随后,吴教授还强调通识教育应当以让学生有机会深入接触到更多人文类、文化类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而并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专业的书名或人名。通识教育的最高标准是要让学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各方面有所感知,通过阅读经典来启发学生对一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人类文明走向的理解。学生在深入阅读经典后,再选择此后要从事的方向,是作为一名学者继续深造还是从事社会实务性工作。

说明: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19748181(1).png

而对于中国的通识教育,吴教授指出,由于国情不同,我们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大学前两年完全实行通识教育课。除此之外,吴教授还指出他并不认同国内一些通识教育将概论课作为通识课的做法。

吴教授提倡“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学生读书,在课后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并且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学习。这样的授课模式不仅可行性高,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说明: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19748319(1).png

进一步地,吴教授对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做了详细的阐述。(1)首先,授课老师在大班授课结束后与助教进行集体备课,既是助教深入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过程,因为助教会对小班讨论的效果进行反馈,(2)设置讨论班,在人数上进行限制,小班人数需限定在15人左右,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进行充分的发言;小班讨论的时间需与大班授课时间有适当的间隔,以便助教老师和同学们更好地准备。(3)经过培训的助教老师对小班讨论进行悉心指导。助教和每个同学都建立密切联系,以帮助他们提升对课程的理解。 “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起到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教育双赢的效果,通过助教反馈任课老师,也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对于通识课质量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说明: 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1619750501(1).png

 到了交流环节,讲座接近尾声,我校阎晓春、操世元、田东奎等老师对具体的讨论流程提出疑问:“通识课程的安排”,“课程评定”,“老师是否参与讨论”,“如何评价通识教育课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吴教授一一作了详细的回复。

最后,我校通识中心夏老师对本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在老师们的感谢声中,本次通识教育师资培训讲座圆满结束。吴教授对于通识教育的倾情分享给了我校老师很大的启发,这对于我校通识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有很大的帮助,让我校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都进一步得到提升。

 

 

网站声明:转载或引用本文,须注明本文出处,违者必究

 

学校官网 | 学生处 | 文华学院 | 研究生院 | 人事处 | 浙江省教育厅 | 教育部

版权所有©浙江财经大学教务处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源街18号 邮编:310018    信息化办公室提供技术支持